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在篮球圈内,既能满足追星热爱又存在一定投资价值的“球星卡”开始悄然兴起。
在二级市场的追捧下,一张稀缺的球星卡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因此一些不法份子开始动起歪脑筋,谎称自己有渠道能够拿到球星卡货源,以此骗取钱财。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通过某二手平台交易球星卡的合同诈骗案件。
案情简介
2023年4月至12月间,被告人李某在没有实际货源的情况下,通过某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信息,谎称有货源对外售卖球星卡。
在交易过程中,李某为避开平台监管,以可以打折销售为理由,要求被害人不要在该二手平台下单,而是通过微信与其签订买卖合同,之后以本人或其朋友亲属银行账户直接收取被害人预付钱款。
李某在约定期限内一直未能交付球星卡,在被害人的催促下,李某以编造商品清关事由、提供虚假物流单号等方式拖延发货或虚假发货。
李某采用上述方式骗取多名被害人在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滨海新区等地支付定金、货款等共计人民币61余万元。
法院裁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钱款,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故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六年,并责令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
法官提示
除以上案例之外,近期多地警方通报,某体育论坛版主通过伪造证书诈骗多名卡迷,涉案金额超80万元;某直播平台主播以“海外代购未拆封盒”为名卷款跑路……这些真实案例揭开了球星卡交易市场的套路。当收藏热情遇上精心设计的骗局,也需要大家不断提升防范意识。
二手交易平台上的卖家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为切实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一方面平台应加强对卖家的审查力度,准确识别并防范交易异常行为,及时响应相关投诉;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球星卡时应提高警惕,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代购”,不要让交易行为脱离平台监管,避免上当受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发现虚假销售的情况,应及时举报或报警。
让每一份热爱都值得托付,从建立防诈意识开始。(供稿单位:北京三中院作者:朱会会)
[编辑: 本报责编]
免责声明:
快报网转载的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快报网无关,您若对该稿件有疑议,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加入债务后,还能反悔吗?
下一篇:诉讼保全显实效 调解结案化纠纷
推荐图文
热门
热门标签